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付费新尝试:“刷屏app”借隐私欲撬动大佬朋友圈

靳倩倩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2018-07-07


为记者 量身打造的行业资讯平台

最快的传媒要闻、最全面的财经舆情、最敏锐的传媒投资风声、最前沿的媒介变革趋势,是资讯门户也是工作平台,近万名财经记者注册、二十万主流财经人群实时关注。


  作者 | 靳倩倩


关于隐私,人们有一种天然的“窥探欲”,尤其是对于名人。而如今,只要花上几块钱,就可以近距离围观某位大V,比如魏武挥、徐小平、脱不花等人的微信朋友圈。


刷屏APP袭来:大佬们的朋友圈随便看

 

近日,一款名为“刷屏”的APP走进公众视线,这款APP主要专注于精选内容推荐,由名人或者达人(该App内统一称之为PRO)为用户提供有趣、有料、有价值的资讯内容及其专业见识。特别之处就在于人们可以了解到大佬们在朋友圈里都说了些什么!

 

例如,最近在朋友圈刷屏的《6月28日晚的浦北路》一文,点击阅读后,用户就可以直接在文章下方清晰的看到不少名人或者达人在朋友圈对这件事的评价:


 

据了解,刷屏APP自2018年4月11日上线,目前只支持在iOS设备上的App Store 上获取此 App。不过据记者调查,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搜索“刷屏PRO”也可直接打开端口获取。



目前,用户订阅是目前该产品的主要盈利模式。打开应用后,会发现目录共包含互联网、财经、创投、乐活、文化、区块链、时尚、体育和其他这些模块,用户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PRO进行订阅。就目前已知信息看,单个PRO的价格在0—39.9元不等,有效期为均3个月。



不必担心没有人会订阅,因为在知乎网友@赵振林眼中,这是一款相当有市场的应用。

 

对于圈内从业者来说,关注KOL朋友圈可以得到视野与专业知识的提升,还能了解到一些圈内八卦;


对于企业公关来说,这也是一个用来进行舆情监测的好渠道,更可以关注到竞争对手的动作;


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经常会发现意外新闻源的好地方,有时候大咖们的只言片语就可以酝酿出一篇深度大稿;


对于吃瓜群众来说,付费订阅大咖朋友圈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和窥视欲。不过以这个点作为动机的订阅用户,持续付费的意愿可能非常有限。


知识付费旧“套路”:以老带新,裂变式营销


为了更好的拓展用户,这款APP也延续了不少知识付费产品“以老带新”的裂变模式,即朋友可以通过你的分享卡扫码订阅这个PRO的朋友圈,即分享有礼:一方面好友可以获得优惠订阅PRO,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收到随机金额的奖励金。


 

不仅如此,认真体验过也会发现,该产品在设计上也别具匠心,在订阅界面上,当用户做下拉刷新时,会随机生成一些有趣的话:

 

如:三十岁后,相由薪生。

做自己而被讨厌,好过做别人来招人喜欢。

大多数时候,是你败给了自己,而不是命运。

为什么花会笑,因为它有梗……


通过这些小的细节,我们足以看出产品设计者们在设计这款产品时的用心。


天眼查资料显示,刷屏APP是由成都见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内容社群产品,这家公司注册成立于2017年7月12日,注册资本达117.7万元人民币,并于2018年3月完成由腾讯、真格、华人文化投资的天使轮融资。目前由徐俊(徐达内)担任CEO,而在公司主要人员中,也不乏魏武辉等人的身影。


记者随后联系到了微见CEO徐达内,了解“刷频APP”当前的情况,但对方表示:“目前还在准备阶段,暂时不予回复。

 

刷屏的出现,更多的是对算法推荐技术的反思

 

不管怎么说,“刷屏”这款APP的诞生确实是知识付费在社交领域中又一次的新尝试,不夸张的说,这款APP的走红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而对于这款产品背后的核心亮点,不少人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知乎网友@Jason Jia称:“如今,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推荐裹挟母爱逻辑的巨大势能,制定用户下沉战略,迅速收割小镇青年,并以此为基础,掀起自下而上的内容革命。但算法推荐背后的机器逻辑却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低端信息、三俗信息、虚假信息等内容曾出不穷,本质就是机器可以满足需求,但却不能判断需求的好坏。对算法的反思不仅限于中国,国外对Facebook的讨伐也可见一斑。”

 

反思就要做出改变,在他看来,刷屏的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点:



此前,人民日报多次刊文表示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一些商业网站、移动新闻客户端,都在运用算法这个“读心术”。但技术往往是一把冷冰冰的双刃剑,在价值和利益的天平上,所谓的算法成为了利益的砝码。

 


由此可见,“刷屏APP”引入的大V推荐信息,借助精英视角为内容把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扮演了“总编辑”的角色,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规避了单纯由算法所带来的“风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用户,我们的“窥私欲”和知识分享需求的确得到了满足,但对于大V,作为“被观察”的对象,他们是否会有意识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假以时日,他们的朋友圈又是否会回到相对理性克制的状态?这一切尚需时间来检验。


腾讯这一“菊”稳了

“凌晨3点不回家”遭网友怒怼,视觉志创始人:我们坚决反对贩卖焦虑

从诈捐到清白,自媒体欠王凤雅家人的不止是一句道歉


专为记者打造的平台

行业资讯 | 传媒大咖 | 传媒动态  

 

微信勾搭小助理:lanjingzhuli
商务合作:

上海:13262550281    

北京:1851550309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